快捷导航
 
对话流行病学专家:是时候宣布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了吗?
VIEW CONTENTS
菠菜中文网 门户 国际新闻 东南亚新闻 查看内容

对话流行病学专家:是时候宣布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了吗?

2023-1-30 21:42| 发布者: 孤牧栀笙| 查看: 506 |原作者: 孤牧栀笙|来自: https://www.58cam.com/thread-767572-1-1.html
摘要: 当地时间1月27日,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第14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公共卫生风险级别。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 ...
当地时间1月27日,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第14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公共卫生风险级别。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年,新冠疫情已进入第四年。此时,距离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已经三年整。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此拉开了全球协同抗疫的大幕。三年后,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超过6.7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70万例。

▲资料图: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图/视觉中国

1月29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埃德温·迈克尔(Edwin Michael),就世卫组织宣布结束新冠全球紧急状态的时机、新冠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新京报:1月27日,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虑到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你认为是时候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吗?

埃德温·迈克尔:我认为,目前是时候考虑新冠疫情是否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虽然近期中国的新冠确诊病例出现激增,世界上很多地区——尤其是欧洲和美国的住院病例也在缓慢上升,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情况和世界上其他地区是不同的。在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免疫水平已经足够高,这使得他们可以追踪疫情发展。中国于近期作出全面开放的决定,也必将推动人口免疫水平大幅升高。

其次,从新冠病毒本身来说,在德尔塔变种之后出现的新变体,虽然其传染性甚至疫苗逃逸能力都更强了,但其毒性是在减弱的。这其实也是病毒在面对高水平免疫时的进化结果。

此外,虽然民众的免疫力正在弱化——尤其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但我们都已认识到,再次出现感染潮是非常有可能的,只是这些感染潮的规模和范围会稳步下降,就像我们在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所看到的那样。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我认为世卫组织应该开始考虑新冠疫情是否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世卫组织的决定,譬如来自制药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压力。

新京报:事实上,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放了边境,很多国家已经宣布新冠疫情结束。那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何仍然重要?这一宣布会带来哪些影响?

埃德温·迈克尔: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世卫组织在恰当时候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有必要的。因为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为PHEIC,将约束会员国在紧急情况下遵循世卫组织发布的建议,包括要求会员国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情况并支持世卫组织的协调应对措施。PHEIC还列出了各会员国应采取的其他行动,例如提高病毒变异监测能力、扩大疫苗接种覆盖率等。只有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PHEIC后,这些要求才失效。

很多人还担心世卫组织这一声明可能带来的财务方面的影响。譬如,一些制药商此前签署合同,同意在PHEIC被取消之前提供价格实惠可负担的新冠治疗药物。美国莫德纳公司(Moderna)同样承诺,在新冠大流行结束之前不会对其mRNA疫苗实施专利。

此外,世卫组织终止 PHEIC 还将影响与大流行相关的计划,例如旨在获取和分发价格可控的药物、诊断试剂和疫苗的“全球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和“获取Covid-19工具加速计划”(ACT)项目。这一切都可能随着世卫组织宣布PHEIC的结束而结束。也因此,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将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当地时间2023年1月30日,韩国首尔,随着新冠肺炎病例减少,韩国取消了室内戴口罩规定,戴着口罩的人们在首尔火车站出行。图/视觉中国

新京报:目前,关于新冠疫情,还有哪些方面令人担忧吗?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威胁,如新的变种、新的大规模新冠感染潮?

埃德温·迈克尔:对于新冠疫情,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底气在于,通过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产生了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尽管这种免疫力的减弱,将导致出现重复性的小规模感染潮,但只要没有出现传染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或毒性更强的新变种,那么我们可能已经到了可以应对新冠大流行的阶段。

而如前所述,即使出现明显更易传播/更具疫苗逃逸性的变体,只要它的毒性不增强,即使暴发大规模疫情,也不会导致住院或死亡人数的急剧上升。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通常不会变得更具毒性,相反,它们对高水平免疫力的反应是变异成更具传播性或免疫逃逸性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SARS-Cov-2)也一直是这样发展的。

因此,在我看来,虽然各国仍应继续进行感染和住院监测,并准备好针对高风险地区或人群进行干预,但我们已经可以放松其他管控措施。这可能也包括疫苗接种,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更强大、更持久的自然免疫力已经成为形成免疫力的主要形式。

新京报:近段时间以来,“长新冠”症状引发广泛关注。你怎么看待“长新冠”?

埃德温·迈克尔:“长新冠”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自然》杂志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全球所有的新冠感染者中,至少10%可能会出现“长新冠”症状,这大约为6500万人。

因此,我们需要对“长新冠”现象,以及如何更好地改善这种情况进行更多的研究。此外,我认为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为新冠感染可能出现的多器官效应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医生关于“长新冠”的诊断和识别。

新京报:回顾过去三年的全球抗疫之路,你认为整体上算成功吗?人类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埃德温·迈克尔:到这个阶段,这确实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回顾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三年,很明显的一点是,尽快让人口获得高水平的免疫这一策略非常关键。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是,在保护好高危人群(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的同时,允许病毒在年轻群体中传播。但很显然,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病毒的临床表现有多严重,所以即使在年轻人中也不能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传播。

当然,对于“长新冠”的担忧,也是我们不采取这一策略的一个原因。

另一种世卫组织推广、全世界基本遵循的方法是,在等待疫苗研制生产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封锁。这一策略在不同国家的实施有所不同,出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它采取的是弱封锁策略,但通过更强大的自然免疫力更快发展出了高水平的人口免疫力,由此它似乎比采取强封锁策略的国家和地区更快控制疫情。在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其自然免疫力获取速度较慢,其经历了相对较大的重复感染浪潮。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学到的一课是,应对突发疫情最好的策略是,尽可能安全地发展出高水平的自然免疫力。考虑到疫情暴发之初对于病毒毒性的不确定性,具体策略可能是:实施中等水平的社会管控(隔离脆弱群体,让其他人佩戴口罩、遵循社交距离等),同时分阶段推广疫苗接种。这一策略也许可以在降低超额死亡的同时,保证经济的持续运转。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病毒变异等复杂情况让我们难以作出“最正确”的选择。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从结果来看,实施中等程度的封锁和其他社会管控举措、同时让绝大部分民众接种至少2剂新冠疫苗的国家,可能作出了比较合适的选择。

来源:新京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Copyright by 2021